公告

※印心禪法體驗禪-禪的妙用 (7歲以上都可以來參加~~~)
請洽:新竹市科園禪修會館 (請先預約) TEL : 03-6669995;
E-MAIL : BC300@buddhachan.org

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禪宗法脈及傳承




禪宗正法的傳承

禪宗的傳承,始自兩千五百年前,釋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當時,佛陀手持大梵天王所供養的金色蓮花,不說一語,全場只有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原來,佛陀已經將傳承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傳給大迦葉尊者,成為西天(印度)禪宗初祖。

釋尊

釋 尊當時對所有弟子開示:「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此一「佛心印心」的印心佛法,就是禪宗的傳 承。釋尊傳法四十五年,說法無數,卻稱「未曾說得一字」,此不說而傳的佛法,就是印心佛法,印心佛法是釋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殊勝法門。
大迦葉尊者將法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阿難尊者續傳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就這樣一代一代傳到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祖師稟承師囑,於其涅槃後六十年 東來中土弘法,成為中國禪宗初祖。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祖師,迭傳至六祖慧能大師,自此開展出五家七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溈仰宗、法眼宗,禪宗法脈廣 布天下,度眾無數。
悟覺妙天禪師得禪宗第八十四代(中國禪宗第五十七代、臨濟宗第四十七代)宗師敬哉禪師真傳為第八十五代宗師。妙天宗師秉承佛燈心傳,深感責任重大,眼觀世人學佛,仍注重人間佛教,執於講經聞法及研究經典,不求心悟禪定,因此在一九九九年成立臺灣禪宗佛教會,積極弘揚釋 尊真傳「真修實證、見性成佛」之印心佛法。普化度眾,轉意識修行為靈性修行,打破傳統相法修行,回歸正統正法修行,以經教為根,禪定實證為本,以此印心佛 法,將釋尊的真傳法脈,遞傳千古而不墜。
妙天宗師自一九八三年開始弘法,至二○一一年已邁入第二十八年。唯有此「佛心傳心,佛心印心」,傳佛心印之印心佛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修行證佛之不二法門。

釋迦牟尼佛 兩千五百年前 正法再現!

專修講座

體驗禪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當下開悟 智破無明

當下開悟 智破無明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去圓融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的復活,這就是「覺他」。
整理/林希蔚

眾生皆有佛性,只要真心,每個人都可成佛。而既然每一個人都有佛性,當然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有些人的開悟是漸進的,有些是頓悟的,情況不一樣,根器也不一樣;再笨的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有信心,善根圓滿,自然慧根增長,就可以成佛。
然而,成佛要透過修行,修行首重開悟,要明瞭修行的目的。
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遇到了不如意,可能會覺得「我已經在修行了,為什麼還會發生這些災難呢?」其實這些不如意,都是因果循環、業力現前,雖然修行可以化解很多業力,但因為還沒證道,所以不能完全解脫,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開悟。

開悟人生 了脫業力
每個人的修行原因不盡相同,有人是因為身體不好,希望藉由修行、禪定來強化體質;而修行的確可以改變體質,讓身體越來越健康,但這不是修行的究竟目的。
真正的修行要更深入地瞭解,是為了解脫身心,要超越輪迴,是為得到更多的高超智慧,不要認為修行是迷信。當然有很多宗教迷信,但他們不是修行,只是民間習俗,不能與修行混為一談。
也有人是因為親朋好友的接引而來修行的;這種人如果有悟性,慢慢就會瞭解修行的重要,進而精進佛法,得到智慧。也有一些比較年長的人,覺得自己年紀大,好像應該修行了;或是遇到重大挫折的人,覺得人生的煩惱、痛苦實在太多,希望透過修行而成佛,不要再來人間受苦。
因此,修行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如果不修行,過去累世的業力早晚會現前。雖然有的人,這一生常常布施,做了很多福德,但如果做得不夠,一樣逃不過,還是要接受輪迴。
修行一定要開悟,因為開悟以後,才會精進,心才能夠空。所謂「心不空」,就是心住相,心取相,心裡還有很多意識障礙,就是根塵污染。
若將「心」比喻成杯子,根塵污染就是杯子裡還有污水。修行禪宗正法,就是把杯中的污水倒掉,把不乾淨的杯子洗乾淨,也就是把心完全空掉,然後再用這個乾淨的杯子,重新接受清淨的水。
也就是接受佛法,接受佛的加持,就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力量,依自己的真功德而修成正果。如果人人都瞭解這個道理,就不會害怕死亡。
佛法是要讓人開悟的,開悟人生來處和往生去處,也要開悟人生如此苦短,只有短短的幾十年,要趕緊開悟修行。
人生在世,從事活動的時間很有限,光是吃飯、睡覺,就幾乎花去了大半生。可是一般人所從事的活動,大都只是為了滿足自己或家人,不知道真正該做的是要造功德,要種福田,要為靈性具足資糧,所以我們要有這種開悟-對生命的開悟。

開悟方法 心戒為本
開悟的方法要從「明俗諦」開始,「明俗諦」,這個「俗」是風「俗」,「諦」是真正的意義,要要明瞭這個世界上一些事情、一些道理,就是明事理。
事理要通達、圓融的話,第一個要明事,明事就是要「明俗諦」,要真正暸解事情的真諦,真正的意義。
然後才能夠斷妄相,再過來就能夠證真諦,能夠斷妄相以後,就能夠真正的證到真理,然後就可以見佛,心開就可以見佛。所以,「明俗諦」就是要心戒無相、心戒無為相應,從心戒相應到無為,由自然、不經過思考,要斷然、當下,自然轉法輪。
「心戒相應」,要做到心戒,需要戒哪一些呢?當物相或心相產生時,即心裡面要直接、馬上的,不要經過思索就可以曉得,例如,貪念產生,馬上就曉得要直接了當的斷滅,就不會考慮去做。
當下就可以「心戒相應」,不貪心、不貪取、不憤怒、不去執迷一些壞習慣等等,這些都是。要遠離是非之地、遠離是非之人、遠離是非之事,若能多接觸善知識,這樣自己就可以做到「心戒」。
「心戒」就是要讓大家身心都能夠清淨,自己心戒以後,才能進一步去修其他的,這也是做人及修行最根本的條件,因為必須要自己先正心,才能夠證到正法,才能夠解脫。

法印遵行 回歸佛國
另外,三法印是修行人一定要具備的觀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極淨涅槃。」人間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常,不能永恆擁有。
所以,身為修行人必須認清一件事,也許因為一些因素而擁有很多財富,或是享有名利、地位等等,但在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消失不見,甚至像親情、友情或愛情,雖然父母、朋友、愛人都在身邊,但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都會離開人間,這就是無常。
因此,在修行上,一定要瞭解「諸行無常」,所有的萬象萬物,包括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可變的,會生滅的,唯一無生無滅、永不變異的,只有內在的佛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我們不能以肉眼得見,祂是一道光,來自於阿彌陀佛。
其次是,「諸法無我」,也就是一切法都沒有我相的存在,沒有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存在。
四相,簡單來說,「我相」,就是凡事以「我」為中心,以「我」為主觀來分析是否利己,如果利己則接受,不利己就不接受。而「人相」,則是所有人類共同的習性,也就是貪嗔癡慢疑,為滿足慾望而爭奪。
「眾生相」就是弱肉強食,弱勢者會受到強勢者的欺凌,甚至被吞滅。現今社會就是如此,一些比較軟弱或是善良的人,常常會受到強悍者的欺壓,就像畜生的世界一樣。凶猛的肉食動物都會去捕食溫馴的草食動物,正如有些人會因自身的利益而毀滅對方一樣,這就是眾生相。
至於「壽者相」,一般是指色身的生滅相,因為只要是人,都會害怕死亡。然而,真正令人感到恐懼的是,這一生沒有修行正法,等到往生時,不知又要輪迴到哪裡,這才是最可怕的事。
當明白「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之後,就要好好開悟修行,把「外面的我」(色身、人身)和裡面那尊「真正的我」(自性)相印、合為一體,那就是「極淨涅槃」,是我們將來成就以後,永生於光明的佛國淨土,光明的世界。

大圓鏡智  覺悟圓滿
由此可知,修行人要真正的開悟。如果不開悟,往往在修行的過程中,會如波浪一般,起伏不停。
當一個人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的話,就可以把這個心,定在實相法身(藥師琉璃光佛的世界)、印證不生不滅的報身(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個方向,覺悟人生的真正價值。那麼其他的就可以隨緣做本份的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覺悟開始。
「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真正覺悟之後,用自己的心得,去圓融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的復活,這就是「覺他」。而心靈上的復活,就是一種智慧的開發,以現代話來講,就是潛能的開發。
因此,由「成所作智」開始,把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意做轉變,把不好的轉成好的,把好的轉成更好的,把知識轉成智慧,把不圓滿的轉成圓滿的,也就是達到「善根圓滿」。
進而,「妙觀察智」,透過微妙的觀察智慧,來看看自己所說的話,看看自己的一舉一動、待人接物方面,對方對我們的感受是否很不舒服,或是否能夠完全接受我們的意見,或者把我們的話全聽進去。
當對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某一種法起懷疑的時候,就要用微妙的智慧來觀察,明察秋毫,才不會被自己所矇蔽,而耽誤了一生。
智慧開發後,就能夠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智慧,來圓滿世法,這個就是「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就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大圓滿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清淨、光亮,也就是自己心靈的顯現。因此,開悟是修行的基本功,時時保持覺性清醒,才不會在人世間蹉跎時光。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師生禪緣】禪坐,讓我看到過動症及妥瑞氏症學生的進步

文章出處 : 公教團 
新北市泰山國中美術班召集人
禪修經歷:自 1997 年修行印心佛法迄今

現在的孩子處於知識爆炸的時代,網路的發達,什麼都講求快速,使其壓力指數更是節節高升,加上社會發生氣爆,鄭捷,食安等等問題,在這不安的環境,身為一個教師的我,也不斷的思考究竟自己可以帶給學生什麼樣的影響(盧玫竹老師教書的時間已經快滿15個年頭,目前在泰山國中服務擔任藝術才能班的美術召集人),教書的過程也常常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及定力,更重視品格教育的養成。
盧玫竹老師教書的時間已經快滿15個年頭,目前在泰山國中服務擔任藝術才能班的美術召集人

這學期從開學 9 月起到 10 月至今,已經實施靜心腹式呼吸快將近 2 個月的時間,也發現學生們有許多的進步,不論是在班級上的秩序或是學習的專注力都有明顯的成效!現在的孩子有許多都有過動或是躁鬱症,憂鬱症等一些身心失調的情況,所以我也接觸了一些藝術治療及各種靜心呼吸禪定的方法,試圖希望能運用各種方法,對於正在青春期的國中學生們,能有所幫助。由於國中生往往面臨青少年的轉變,加上課業壓力比國小更大,對於自我的認識及身心探索的好奇,更加需要關注。
我目前每週固定任教到四個班級,總共會接觸到 104 位孩子。每次上課前,都會讓班級練習 3 ~ 5 分鐘的靜心活動,在這週讓學生進行填寫全腦專注與覺知量表及兒童青少年壓力量表,發現多位學生在情緒的控制有了明顯的進步。
其中任教的某個班級,班上有幾位同學情形比較特殊,其中一位阿平是有過動傾向,俗稱過動症,另一位佑佑是妥瑞氏症。
妥瑞氏症是一種遺傳性的神經運動疾病。在美國約有 10 ~ 20 萬人罹患此疾病。妥瑞氏症患者的身體會出現不自主的、重複性的動作,稱為抽筋(tics)。所以在上課期間,這兩位同學常常會不自覺的發出聲音,或是習慣性的想起身走動離開座位,但是自從實施靜心呼吸運動至今,發現這兩位學生的情緒比較平穩,上課發出怪聲的次數也明顯減少許多,專注在畫畫的時間也有拉長的現象,真是令人感到十分安慰。
這項靜心呼吸運動相當有意義,學生耳濡目染之下,一點一滴的在變化中,實施狀況相當良好。患有過動症的阿平,現在可以很專注在捏陶上,也可以感受到孩子認真愉悅的心情,不會覺得沒有耐心。在某天星期一早晨,我讓學生練習靜心五分鐘後,詢問孩子練習的感覺,大部份的孩子反應都很正面,幾乎都表示非常放鬆舒服,可以什麼都不想,很快就能專心下來,感覺非常好。其中一位阿皓同學就說,老師請他們最後專注在頭頂上(禪心),他的頭頂會有些麻麻電電的感覺,覺得很特別的經驗,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好訓練自己專注力和情緒穩定的方法,表示喜歡願意時常練習。
因為九年級學生考試的壓力較大,面臨多變的升學制度,常常不知所錯,只能配合教育政策的實施因應,所以他們很更需要放鬆,專注在課業的時間總是很長,大腦總是無法得到適度的休息。由於因為上課有進度的壓力,幾次忘記讓學生上課前練習靜心活動,學生也會提醒說老師還沒有練習靜心呼吸活動喔!
我覺得學生十分的可愛,也希望這樣長期靜心的練習,各所學校可以效法,加以更推廣開來,讓更多的孩子受惠,幫助到各年齡層孩子在身心靈得到平衡,可以快樂學習,快樂成長。減少下一個鄭捷可能的發生,給學生一個安心的教育,安心的環境,由每位教師開始推行做起,為下一代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佛性是主 直航彼岸

佛性是主 直航彼岸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基督教說,耶穌是主;佛教則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其實耶穌基督和釋迦牟尼佛所代表的都是「佛性」。在修行的過程中,無論是行、住、坐、臥,我們的生理和心理,都要符合佛性,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才能找到佛國淨土。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外在根塵 病苦之因
如果一個國家,君主聽信奸臣的話,這個國家必定是混亂且民不聊生;同樣的,我們在生活中,為什麼心會亂,為什麼會有煩惱,其實是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就好比是一個國家,當你心亂的時候,就表示你這個國家正處於混亂的狀態,也就是奸臣當道。
為什麼我們會讓奸臣當道呢?因為我們不是以佛性作主,而是以周圍的事物當作我們生活的重心,根塵不斷的進來,當然是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所以我們才會生病,才會有煩惱。
眾生之所以會有煩惱、會有業障、會受輪迴,其實就是奸臣當道。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這個國家政治清明、風調雨順、人民生活富足?就是要把賢明的君主找出來,如果沒有賢明的君主就不可能有昇平的境界。
實踐佛法 逆轉局勢
佛法是要去實踐的,一句佛法做到,局勢就扭轉了。大家要朝這個方向去努力,要認識自己的真命天子在哪裡,你才可能找到佛國淨土,才可能解決人類的一切毛病──生老病死。
禪修就是要找出自己的真命天子,找出自己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坐一坐就算了。結這些手印有什麼意義,修這個法門是為了什麼,而這些和你解決煩惱又有什麼關係,大家都必須確實的去了解、去做。
譬如:牛頓發明了萬有引力,科學家發現了定律,他們知道了以後,想盡辦法運用這些定律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讓人類的生活更真善美,更加沒有缺點,這是科學家的任務。
同樣的,一個修行者,一個真理的追求者,他也要找出生命結構的定律,然後研究如何將這些定律運用在生活中,改善生活的品質,怎麼樣解決人類最大的問題──生老病死,大家應該要不斷地在生活中實驗。
我們怎麼可能每天就只是坐,不去想、不去研究就能夠成就呢?幾乎所有的人都只是坐,而沒有把這些定律發揮出它的效用,這怎麼可能讓你的生命到達真善美的境界﹗
追求真理 即為菩提
不斷追求真理的心,就是所謂的道心,也就是所謂的菩提。菩提心有很多的層次,從菩薩到佛都有菩提心,菩提就是一種宇宙真理的現象。
有這種追求真理的心才叫做菩提心,如果只是在表面上做工夫,這樣的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各位修佛法,如果只是整天唸,整天背,整天打手印,會成佛嗎?更何況大部份的人並不是整天坐,大家應該要深思這個問題。
事實上,修行是一種興趣,大家應該把它當作一種嗜好,當作生活中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不是當成一項工作,好像修佛只是為了求得心裡的平安,或者是其他的原因,這樣是不會有成果的。
要常想,怎麼樣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中,如果有這個心去嘗試,就是智慧。智慧不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就會生出來的;大家好好想一想,這樣怎麼可能會增長智慧呢?「以佛性為主」,道理雖然明白,但是從來也沒用過﹗「以心役物」,大家也都知道,可是有誰是真的懂?
怎麼做才是以佛性作主?怎麼樣是有相的以佛性作主?怎麼樣是離相的以佛性作主?怎麼樣是無相的以佛性作主?怎麼樣是實相的以佛性作主?這些境界都不一樣,可是又有誰去探討過?
修行即為 追尋突破
修行不是像上班一樣,時間到了就坐,坐了就算了,修行和研究科學一樣,要不斷追尋,不斷創新,不斷突破。當你不斷的運用佛法來改善你的生活品質,以及改善你周圍的生活品質,然後再把這些方法傳授給別人時,這個行為就是在「度眾」-度眾生煩惱的心,度眾生無知的心。
很多人修佛法還停留在背公式的階段,更有人不只是背公式,甚至還拜公式,把佛經供起來拜,這樣修行怎麼可能成就?所以大家慢慢要把重心轉移,要找出自己的主人,而不要把周圍瑣碎的事當作你的主人,大家以這種方式修佛才是真正的修行。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楊定一/靜坐 開發大腦潛能

楊定一/靜坐 開發大腦潛能

文章出處 : 聯合新聞網 


2011/10/24
【元氣周報/楊定一】


一般人經常認為人腦只有在幼年或者青少年階段,才具有被開發的潛力。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各領域專家利用先進科學工具,對於靜坐如何改變大腦功能及結構提出眾多科學驗證,並發現,靜坐對任何年齡族群來說,都將會對大腦帶來一些新的提升機會,甚至改變人的認知、行為、個性、決策能力。


楊定一/長庚生技公司董事長、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三校董事長。

人的腦波一般分為β(12-30Hz)、α(8-12Hz)、θ(4-8Hz)、δ(1-4Hz),四種波。

當我們處於清醒、警覺狀態時,腦波是處於高頻率的β波。
隨著身心狀態逐漸放鬆,卸下防衛時,腦波頻率也會逐漸下降至α、θ波,此時身心狀態是處於最寧靜、創造能力最好、對事情洞察能力最佳的狀態。
如果能夠安祥進入睡眠階段,則腦波會降至δ波。
靜坐時不僅可以使腦波由快速的β波降至α、θ波,更重要是讓各種腦波產生同步共振(coherence)。此時左右腦、大小腦完美地同步運作,和諧一致中激發出無比的潛能與創造力。

早年,在我從事醫學研究的過程,曾與許多興趣相同的專家,研究觀察靜坐者腦波變化。可以清楚發現靜坐初學者與長時間靜坐修練者的腦波同步情形的確明顯不同。長時間靜坐者不論是α、β、θ等腦波愈容易出現同步性情形。這代表有長期靜坐經驗者,愈能使腦部活動一致,促進全腦進入一種完全開發狀態。
靜坐不僅可以讓腦波同步一致,連心跳頻率都會跟著同步,此刻就可以輕鬆達到超越境界。尤其在靜坐觀想時,帶著一個慈悲念頭,此時腦波甚至會出現很高頻率的γ波(30-100Hz)。這是一種由大腦視丘發出的腦波,在一般人是很少見。從2003年以來就開始有專家提出γ腦波(尤其是40Hz)對人體各方面影響的重要。當人的腦波出現所謂γ波時,整體表現出更加專注、快樂,情緒更穩定。有些專家將γ波解釋為意識一切,它的出現代表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完全放空,此時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幾乎是零),而意識也能夠回到起始點,進入「無我」(selflessness)、「超脫」(transcendence)狀態,並把自我降到最低。此刻自然就不會有任何貪念、偏執與妄想存在了。
曾經有人利用專業的影像儀器,針對靜坐修練者的腦部血流灌注情形提出具體驗證,企圖讓這些證據來說明大腦在靜坐過程所呈現的變化。結果顯示靜坐者的大腦的確比沒有靜坐者呈現較活躍現象。尤其靜坐時人腦的前腦額葉、海馬迴等部位的血流灌注特別明顯。

人的前腦與思考、規畫、自覺、動機、執行力有關;海馬迴則與長期記憶有關。另一方面,靜坐時大腦前扣帶皮層(中小腦部位)活動下降,意味此時副交感神經提升,自我主觀意識減少。
靜坐不僅可以改變大腦的功能,同時也可改變大腦結構。追蹤長期靜坐者大腦皮質退化程度要比一般人來得減緩許多,這也代表較能維持大腦的各項功能。
雖然這幾次我試圖從科學角度提出一些靜坐對人體改變的實例,還是必須提醒各位朋友,這些令人興奮的結果並不一定會在每個人身上得到相同驗證,可能都跟執行的方法與熟練度有關。因此,希望朋友就是去「坐」,實際體驗,必能各自領會靜坐所帶給您不同層次的感受與改變。

楊定一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開發潛能 圓滿世法

開發潛能 圓滿世法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修行的人,開悟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不開悟,往往在修行過程中,會如波浪一般,起伏不停。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圖片來源 : 網路


一個人如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的話,你就可以把這個心定在實現法身、印證不生不滅的報身這個方向,那麼其他的就可以隨緣做本分的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自己覺悟開始。
開悟是自覺的功夫─自己覺悟,自己先要覺悟人生的價值,真正覺悟後,以自己的心得,圓融更多的人,也讓他們覺悟,讓更多的人得到心靈上的復活,心靈上的復活就是一種智慧的開啟,以現代化來講,就是潛能的開發。
智慧的開發,能夠開發潛在的能量,潛在的智慧,就可以圓滿世法,這個就是「大圓鏡智」。


慧根圓滿 善根圓滿

大圓滿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那麼清淨、光亮,那就是自己心靈的顯現,自己在禪定當中可以印證到。有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
這個時候應該已不只是見性了,而且應該是能夠證到自己的自性。自性就好比太陽輻射的光,如一個球型般的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一道光放射出來,就照亮了這一帶的黑暗,照亮這一切的無明,陽光好比是自性光,這一道的自性光,在一貫道裡面或其他道門裡面是講金絲、金線。
自性光,射出來以後,發無量的光,這些無量的光,就是法性的光,一個單位是一個自性光,無量的光是法性的,這些自性的光,法性的光,都源自於太陽裡面放射出來的,所以太陽就是表示一個佛性,自性、法性統統通往佛性,所以要成就應化身。
過去沒有人看見佛陀,認為那只是一種理想,等到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涅盤以後,才曉得佛也是人修行成就的,都可以成佛。
佛經上說,所有眾生都具有佛性,既然說具有佛性,當然也都有機會成就佛陀,但眾生都具有佛性,並不代表眾生都是佛,因為這些佛性,給了我們每位眾生同樣的原始生命,這種無生無滅的原始生命,來到每個人的個體就是自性光,這自性的光,就是原始生命。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布施的真實義

布施的真實義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當一位菩薩要菩薩行,第一是布施,布施波羅蜜。很多布施的解釋都有偏差,都是以意識型態,來解釋布施的真正教義。
文/悟覺妙天禪師

比如有些法師會說,布施的時候不要讓別人知道,布施什麼也不要講,就這樣默默布施,其實這是意識型態的說法。
實際上,會如此應是出自釋尊跟須菩提所講的一段對話,釋尊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什麼是「菩薩」?修行佛的大智慧叫「菩」,修行佛的大福報、大福德就是「薩」,所以修行佛的大智慧、大福德就是「菩薩」,當一位菩薩就要菩薩行。
禪宗正法 頓悟法門
很多人不瞭解佛所說的教義,都誤解、曲解。很多朗誦經典或持咒的人,幾乎很難去瞭解它真正的意義,因為不能夠瞭解,所以所背誦的這些,不能夠讓他解脫,不能夠帶他直到究竟。
「以心傳心」的頓悟法門,才是最究竟佛法,禪宗是真正佛法的不二法門,是一個究竟法。禪宗著名的「拈花微笑」典故,就是心靈的共鳴,不藉任何色相,讓你瞭解心與心的共鳴,這就是最究竟的頓悟法。
一般人修行是漸進的,先求自己的信心、信仰,然後求佛法教義的甚解,最後再去行、去證,這是漸進的修行方法;而究竟的法門是頓悟法,一聽法、一聞法、一看佛經,馬上就曉得佛說的是什麼,馬上能相應。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相,在無相或離相中。所謂「無相」或「離相」,就是先離開我這個色相,能夠沒有「我」,就沒有一切根塵,一切煩惱、痛苦,即所謂「身空、意空、心空」,能夠身空、意空、心空就到「性空」,性空就可以到一個真空法界,而證得妙有。
所以,禪宗是稟承釋尊「以心傳心」的唯一法門,如果不是以「無相」為宗、以「離相」為宗的話,都是有相、有色,「有相皆是虛妄」,都會生滅,不是究竟,都是方便法。
修行除了要離相、無相以外,還要「無所住」,無所住是指,不但要身空、心空、意空、而且要性空,性空直接通達本性,直接證得真理,直接得到佛的大智慧、佛的大福德。
所以,釋尊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怎麼樣才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不住相」布施。
不住相布施 即是菩薩行
所謂大善,就是供養眾生出離苦難,能夠修行究竟佛法。比方在他有困難時幫助他,或是像大家一樣供養道場,讓更多人在道場成就,或是同修跟師父、師資一樣說究竟法,讓更多同修成就。這就是不住相的布施。
當然修出世不能忽略入世,不能因為要行不住相布施,把住相佈施忽略掉。講更明白點,人要救,但提昇他的靈性,幫助他現在或將來到達一個很快樂、喜樂的地方,這個更要做,這才是佛真正的教義。
了解菩薩的真正意義後,要怎麼成為一個菩薩呢?做好事不能成為菩薩,只能稱為善人。菩薩要能夠相應佛的大智慧,佛的大福德。修法不在多,最重要是究竟。
菩薩修與菩薩行,則是修佛的大智慧,行佛的大福德。所謂大福德就是無住相的行,非感官、非意識上的行,非色、身、香、味、觸、法的行,這就是菩薩真正的修行。

把握此生 修行正法

把握此生 修行正法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讓內在這尊不生不滅的靈性得到安頓。色身所擁有的一切,等到生命終了時,都將落於空,唯一存在的,只有靈性(自性)。                                                                        文/悟覺妙天禪師

每個人的佛性,自無始劫以來,一直不停地流轉,受苦到今天,如同水溝裡的水,隨波逐流,今天正好有個機會,流到一條小溪,溪邊恰好有個可以獲救上岸的地方,就是我們投胎來到了「人」的法界。在溪邊有一棵樹,樹有樹根,這樹根就是佛法,同時在樹上有人伸出一隻手,要把你拉上來,這就是佛陀。
我們必須要有智慧,要覺醒,看到樹根,要趕緊抓住,讓佛陀慈悲的手來接引我們,救度我們脫離輪迴,不再流轉於六道。由此可知,我們來到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輪台,如果你沒有智慧,不懂得接受佛法,沒有勇氣站起來,就只好再繼續輪迴千百億萬世。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有色身,不知道在色身裡面還有佛性,也就是靈性。換句話說,當靈性尚未解脫之前,是在身體裡面的,等到有一天,色身不存在的時候,靈性便離開色身,此時,如果我們有修行,靈性就會放出無量的光,回到佛國淨土;若是沒有修行,只好隨著業力墮入輪迴。
我們的佛性,又稱為靈性,本來就是一個靈光體,就像陽光普照一樣;但是當我們還是眾生的時候,因為不知道要修行,心又執著於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執著於世間的物質享受,而造作諸業,讓光明的靈性蒙上一層層的業力,這就是俗稱的靈魂。所以我們要修行,要解脫,要成就佛陀。
更重要的是,我們這一生投胎為人,就是一個成就的大好機會;你要去佛國,還是要繼續隨著業力輪迴,就決定在此時。
大家都應該把握這個機會,既然接受了佛緣,就要好好珍惜,趕快來禪修。所謂修行,就是直接從心靈裡面求得解脫的方法,這就是正法,也是修行人要建立的正確修行觀念。

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印心佛法修行次第

   悟覺妙天禪師開示印心佛法修行次第


一、開悟

佛教認為眾生靈性因迷悟之別而分為六凡四聖十法界,由下而上分別是六凡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 天,以及四聖界―聲聞、緣覺、菩薩及佛,其中「人」的法界剛好位於中間。在「人」以上,是不同程度的福報,「人」以下,則是不同程度的災難與苦厄。因此生 而為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行世尊所傳正法,才能消除過去生中所造罪業而得到清淨,讓靈性能提昇到更高層次的法界,最究竟可以成就聖界的『佛』或是『菩 薩』。能夠看透人生的價值觀不是成就外在色身的豐功偉業及功名利祿,而是要修行成就佛菩薩,這就是『開悟』。

二、清淨

佛教四學「戒、定、慧、解脫」,一般的「戒學」都是為了防止修行人造身口意三惡業而制定種種條文戒律,但是禪 宗的「戒學」重點不在戒律而在「清淨」,即「持清淨戒」。修行的目的,是要了脫色身的業,以及對外的一切慾望、需求;也就是要解脫根塵的污染。因為解脫就 是清淨,不解脫就是污染,就是根塵、障礙,也是輪迴之因、煩惱之因。所以真正的持戒是讓身心都得到清淨,這就是清淨戒。

三、禪定

禪定不只是打坐,而是要入於「般若智慧」之定,才是真「禪定」。必須要在禪定後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 「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的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 識),最後進入到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做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才是真正的禪定。禪定中能進入到另一個清淨 的時空,從三次元的地球時空,超越到高次元時空,身心靈都遠離地球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讓修行人體內的眾生得到解脫,成就佛菩薩,並且從有形有 相的現象界,直接到達真如實相的如來佛地,就是禪定的目的。能夠透過禪定證得實相無相的不可思議境界,並進入到禪的最高實相境界,才能夠直指人心,見性成 佛,在這一世跟世尊一樣成就。

四、智慧

印心佛法的修行可以印證五種智慧―「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及「作佛智 慧」。「體性智慧」可以讓修行人的色身達到健康不生病、延緩老化及延長壽命的目標;「法性智慧」可以讓修行人印證到一切宇宙萬物皆來自同一個生命本源光 源、一切平等的"平等性"意義,並生起佛所說的「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圓滿性智慧」可以讓修行人透過六度萬行達到人事物法皆圓滿的修行目標;「真性智 慧」可以讓修行人達到明心見性、自性現前的修證境地,「作佛智慧」則可以讓修行人完成「一世成佛」的修行最高境界。

五、圓滿

以修行人的智慧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人人圓滿」是從自己的身體開 始修起,再由自己擴大到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係、及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係都要圓滿。「事事圓滿」是將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得圓滿,自己的事業處理圓滿。「物 物圓滿」是能了解整個法界的生態,知道怎樣去愛護它、保護它,不受無謂的干擾和侵害。「法法圓滿」則是讓出世法及入世法理事圓融,自然就能有超自然的智 慧。想要成佛,就要做到人人圓滿,事事圓滿,物物圓滿,法法圓滿。

六、解脫

當修行人都能夠地地精進完成「開悟」、「清淨」、「禪定」、「智慧」、「圓滿」的修行功德,就能得到身心靈三個層面的徹底解脫,滅除一切煩惱、斷盡惑障、無拘無礙、自由自在,反妄歸真、了縛無縛,與諸佛如來同一解脫。

七、圓覺

這一世所有一切修行功德具足圓滿,就能萬德莊嚴,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修行第一步: 破生死關

修行第一步: 破生死關

解脫生死輪迴的智慧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邱琤惠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很美好的狀態 ,當你清楚死亡,就會知道怎麼活;真正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顛倒夢想的活著...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可是沒有人當真,因為沒有人相信自己隨時會死,但是當大限之日即將來臨,又開始想逃避現實,這是一般人面對死亡的心態,如果能了解這一地「死」了,在另一地是「生」,就沒有存在所謂「生死」的問題。
要了解生死?就要了解一個人的生命是由身、心、靈三部分所組成
「身體」是物質體,所以有使用年限,有生就有死,是一種「無常」的變化;「心」也是無常的,例如這一秒才因為某件事很開心,下一秒卻因為聽到某件不如意的事而悲傷,不斷跟著外在的訊息,即七情(喜怒哀樂悲恐驚)、六慾(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種慾望)、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而變化;而其中唯一永恆不變的就是「靈」,就算身體滅亡了,靈還是永恆存在,等候下一個住宿的身體。
由此來看,每一個人都應該為恆常的「靈性」耕耘努力,而對於生滅無常的「現象界」,因為不可能永遠擁有,所以要好好珍惜,趁著還擁有這個身體時,除了要好好生活讓身體得以維持生命外,另外就是要讓靈性可以解脫,不要被身體的五蘊所束縛。可是一般人卻忽略了永恆的靈性, 一生卻為會滅亡的事物而努力,最後卻什麼都帶不走。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看懂有限的生命中有不死的生命,並且去創造,讓活著的生命很美好,往生時的生命也同樣美好,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很美好的狀態。」台灣禪宗佛教會講師黃淑姬表示。
為什麼一般人會把生死看得這麼嚴重?那是因為不知道要如何解脫生死,而一再的輪迴,所以,一定要「靈性修行開悟,然後見性成佛,才能斷生死輪迴。」
很多人在自己親人要往生的時候,都會痛不欲生,要知道其實他在這個地方是死, 到另一個地方是生,因為靈性是不死的。悟覺妙天禪師說:「靈性如果被污染了就是『靈魂』,若沒有被污染就是「靈光」,那麼當他往生時,就是一道光出色身而去。所以如何讓靈魂自在?就要破生死關,我們修行就是為了這生死一大事。」
另外,若面臨親人即將往生時該有的態度,悟覺妙天禪師建議,家屬應該要讓他能安詳自在,例如:可以播放一些佛曲給他聽,安定他的心或講一些安慰他的話。如果臨終者看到家屬那麼緊張、害怕、難過,他會走不開,所以要用一種平常心,一種愛護他的慈悲心,一種恭敬的心來對待他,讓他可以安詳的走。
1


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布施 實踐給予的美德

布施 實踐給予的美德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布施之意,就是「給予」,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實踐「給予」的美德。布施的內涵,佛經分為一、財布施,二、法布施,三、無畏布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
  
 文/悟覺妙天禪師

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錢財是身外之物,但有一時之需;財布施,能解人急難,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

法布施,是布施真理、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布施,就是布施信心、愛心。眾生的惑、業、苦,皆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
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佔有、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
故菩薩布施無畏,給予信心,有信心就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感覺受肯定,便產生自信,而發出力量。

同體大悲 無有分別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

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有求必應;而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慈悲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週知,他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嗔嫉、譭謗、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而他對所承受的痛苦、身心的煎熬,非但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他為迫害他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
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

佛菩薩的超越時空,佛菩薩的遍布宇宙,只有人心喜分別,看不見菩薩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文字鬥爭不足,猶有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菩薩根本精神,實為可歎。

參悟真理 實踐慈悲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亦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
修布施波羅蜜,就是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蜜,就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絕不責備,只有默默相助。
世俗社會為了利益,為了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名利心,已失菩薩根性,無論以如何冠冕堂皇理由去用語言、行為傷害任何人,皆不足道。

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學佛」、「修佛」。

2014年10月8日 星期三

禪修問答 | 什麼是「禪」?

Q:什麼是「禪」?
A:「禪」是印度話所翻譯的,在印度稱為「禪那」。其實「禪」早在幾千年前就存在,只是沒有制定出統一的名稱。自從印度第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禪宗的始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嵩山少林寺,才正式將「禪」發揚光大。

「禪」狹義的說,是「靜慮」,「靜」就是靜止,靜止一切妄念,所謂妄念就是「不必要的思念」。
我們每天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中,想的事非常多(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產生不必要的妄念,我們應讓自己的思慮能夠靜止,把不必要的妄念清除掉。「慮」,考慮、思慮,就是禪宗的「參」。參什麼呢?參如何從事物通達真理,從知識通達智慧,從平凡到入聖,就是「參」,就是「慮」,這是狹義的解說。
「禪」廣義的說,是包括宇宙間的森羅萬象,一草一木、風吹草動、風雲氣流、雷電風雨,甚至地球、星球、整個虛空界,也包括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所以我們的思維、工作其實都離不開「禪」,一個人如果有禪的修養,就會覺得人生更有價值。
譬如說一杯水,一般人看來就是一杯水;如果一個修禪的人,有禪的修養的人,會想到這杯水能讓一位發高燒的人,充份地補充水份,可以救他的生命。所以,這就是「禪的精神,禪的應用」。當你對禪有所認識,也了解其高深的內涵,就可以完全地應用出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就看自己這一生怎麼發揮「人生最高意義」。有些人生  活、工作,都只是為著自己及家人忙碌;但有些人他會為了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類來服務,那麼其生命價值就更廣大,可以包容一切,從這裡可以體會出「禪」的涵義。
主答/悟覺妙天禪師

覺妙妙明與悟覺妙天師父在上海的初相遇

圖片來源 :  財團法人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

覺妙妙明與悟覺妙天師父在上海的初相遇


作者:覺妙妙明
  1. About Miao-Tian Shifu’s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people that teach very good Buddhist practices. There are varied good mediation instructors and there are many good people that teach Buddhist practice. But everyone that I’ve ever met, has not got beyond form, everybody only teaches how to release the mind. The highest level in every other school, monasteries or temples I’ve been in, they teach you how to break through the mind. Shifu takes this to a much higher level; he takes this to touch your spirit. This is the goal of all these other schools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get there; their path stops. Shifu knows how to get to the end, and I can feel this immediately and I know it is absolutely true.

Shifu’s practice is spiritual practice and everyone else that I’ve ever met all over the world is still stuck in form practice, and you can feel this difference very clearly.

修行正法應有的正見

修行正法應有的正見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修行,要怎麼修,才算是真正的修行呢?由佛的修行歷程可知,佛花了六年的時間,解脫身心,大家不妨想看看,我們今天學佛,要成就佛陀,對於我執、法執,乃至三毒二邪,斷絕了沒有?
開示/悟覺妙天禪師

佛陀苦修仙法的歷程
 以釋尊為例,雖然釋尊貴為一國的太子,但祂卻捨棄了榮華富貴,離家修行,所以佛從十九歲離家以後,到深山追隨仙人、追隨開悟者修行,祂花了六年時間苦修仙法。
 在這六年裡,到最後,祂一天只吃一粒米或一粒麥子,來維持生命,因為當時的釋尊和這些苦修仙法的修行人,都認為在身體裡面有一尊非常尊貴的佛性,希望讓這個佛性能夠從身體裡面解脫,所以就用盡各種方法來虐待身體,想盡辦法折磨自己,看看佛性能不能從身體裡面跑出來。
 當然這種苦修法是很艱苦的,但你要知道,唯有這種修行的精神,才能解除人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夠了斷人的一些自私自利、貪心、嗔心、癡心、慢心和疑心。
 就因為把人的各種需求都完全空掉,一切無所求,只有靈性本自俱足的清淨,才能得到這種智慧,才能成就到聲聞界、緣覺界,成為辟支佛。「辟支佛」並不是究竟的佛,雖然入了聖位,還不是最圓滿的。
 由佛的修行歷程可知,佛花了六年的時間,解脫身心,大家不妨想看看,我們今天學佛,要成就佛陀,對於我執、法執,乃至三毒二邪,斷絕了沒有?身為修行人,應該要時常這麼自我省視。
菩薩起修 見證佛性
 如何才能成就佛陀?你可以這麼想:怎麼樣才跟佛最接近?當然是菩薩,所以我們今天要從菩薩道開始修行。
 可是從菩薩道修行,要怎麼修呢?《金剛經》上説,「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換句話說,當一位菩薩,就不要有這四相,不要去執著世間的一切名利、地位、權勢,甚至於愛情、親情…等,要一切隨緣,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心俱足一切。
 修行就是要解脫身體及心理的一切障礙。什麼是身體的障礙?就是我們體內的器官,會因老化或病變而產生的病痛。至於心理的障礙,就是我們的一些煩惱、痛苦…等。釋尊利用六年的時間修苦行,已經解脫了體內的一切眾生,也就是度盡了體內的一切眾生。
 修行是為了自覺覺他、自度度他,最後覺行圓滿。所謂自度,就是讓體內的眾生全部得度,讓我們的身體得到解脫。而心的修行,就是要讓心能夠淨化,不再有罣礙、煩惱,也不再感到痛苦,而是能夠完全自在、自由,又法喜充滿;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行住坐臥皆是禪
 其實日常生活及工作當中,一切都是修行,比方修行要保持專注,精神要統一,如果你在工作上也能做到這樣,就是在修行。
 如果你能瞭解修行的真實義,生活就不會散漫,精神會很集中而不會腐化,工作會戰戰兢兢的,很專注。如此一來,不但工作圓滿,生活也會更快樂,更幸福。
 由此可知,修行不是光坐在那裡禪定,或是看經典、唸佛、持咒而已,而是要設法先讓身心解脫,然後最重要的,還要能讓靈性解脫。
 因為我們的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在〈自性歌〉的歌詞裡,也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中說的:「自性本自清淨」,其實只要你能保有這種自性本有的聖潔的清淨,沒有根塵的污染,自然可以見到光明的世界。
諸法皆空  解脫自在
 今天你見不到光明的世界,就好比太陽被烏雲遮蔽,這些烏雲就是眾生的劣根習性、眾生的煩惱、眾生的欲望與需求,所以真正要修行,就要做到無欲、無念。
 禪定也一樣,要能夠無念,而不是胡思亂想,要進入「空」界,諸法皆空。
 因為一切緣生緣滅,一切的法都是空性的。既然都是空性,我們的色身當然也是空性。為什麼色身是空性?因為色身終究會滅亡。凡是在現象界具有生滅性者,不管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就不是真實。
   唯一不會生滅,無生無滅的,只有我們的靈性。所以一定要讓靈性不再受到業力的糾纏,在這一生這一世就能夠解脫自在,而回到佛國。
正定  見證實相
    如果你能在禪定中,進入正定,從正定中解脫身心的障礙,也就是超越了身體,超越了現在的意識(就是沒有妄念),然後再更進一步,超越潛在意識(過去累世及今世早期所累積下來的意識),就能夠進入空性的世界。空性的世界是一個無相的世界,只有在無相的空性世界修行,才能真正見證到佛陀的世界,那是實相的世界。
 「人」的修行是在現象界修行,一定要能夠超越現象界,才能進入無相界,那麼要怎麼做呢?就是從有為法進入到無為法,然後再進入實相,修行要這樣依次修行,這也是修行上的一種深度。
 換句話說,修行要從現象界直入到無相界,然後再深入到實相界,這樣的修行方法才是究竟正法,才可能讓你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佛菩薩。

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禪定 挖掘智慧的寶藏

禪定 挖掘智慧的寶藏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要如何修行,才能夠達到智慧的境界呢?
文/悟覺妙天禪師 
 

首先,要有一顆誠心,心裡要真誠地向佛菩薩懺悔、向佛感恩;第二,要有一顆真心,相信並完全接受這個寶貴的印心禪法,並且全心全意修行,直了成佛;第三,要有一顆直心,直指清淨的本心修行,遇到困難不退轉。這三者具足,才能帶領我們的本心,進入超越一切的微妙實相世界。
禪的世界森羅萬象,如果能夠進到禪的智慧核心,人生會有無窮的希望、無盡的美好。而禪的特性包含了「動」與「靜」,是極動,又極靜。

以地球來說,地球是禪本體的一部分,他的南極與北極是「動」的,但它的中心卻是「靜」的,我們的感官並不能感覺到這兩者的差異,因為它已經超越了人類感官的活動範圍;就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卻不覺得地球在轉動一樣。

進入到智慧禪法,就如同進入到地球的核心裡,沒有一點感覺,在地球的核心裡,蘊藏了許多的寶藏;而在我們智慧的層次裡,也一樣蘊藏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寶藏,如果大家要挖寶,不能只在一個山頭上淺淺地挖,就像挖煤礦一樣,要挖得很深,才能採到煤,更何況是要挖鑽石、挖金礦。

所以,必須經過禪定的方法,才能進入智慧的領域,挖掘智慧的寶藏。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意識的範圍裡,不能夠超越意識,就像只在整座山的表面上挖掘一樣,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也開採不到深藏在山裡最完美的寶藏。


2014年10月2日 星期四

達摩四行觀之真修實證

達摩四行觀之真修實證

文章出處 : 禪天下

週一, 05 七月 2010 11:35
達摩四行觀「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是什麼樣的修行觀?
其實這些修行都離不開身體,離不開精神,離不開心理,離不開靈性,
所以是「身心靈三位一體、成就」的修行觀。

時 間/ 2010.05.01 上午10 時
地 點/台北南港大禪堂
主講人/悟覺妙天禪師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解,達摩祖師的修行和四行觀,因為現在有很多新入門的同修,我希望能夠讓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同時也讓老同修自我勉勵,更深入禪修的領域。

世尊正法 印心佛法

達摩祖師是西天二十八祖,也是中國的初祖,是中國第一位祖師。所謂西天,就是印度。換句話說,從釋迦牟傳承給初祖迦葉尊者開始,達摩祖師是第二十八祖,從這個傳承法脈一直延續下來,師父是第八十五代宗師。
釋迦牟尼佛所傳承的真傳「正法 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都是由世尊直接傳承給歷代的祖師宗師們,所以唯有得到佛心傳承的歷代祖師宗師們,才有這份證量可以真傳給弟子們,才能夠談到明心見性與見性成佛。

理入行入 修行之要

達摩祖師對於修行,應該如何入門,如何修行,有祂的見解。祂認為應該如何入佛門呢?就是要理入,還要行入;這是大家都很清楚的。
什麼是理入? 什麼又是行入?從字面上來看,「理」是道理,「行」是真修實證。
所謂理入,比方像你入本門修行,都是有因緣的,因為你對自身的人生觀有了覺醒,有了開悟,你發覺在人生當中,原來人是這麼苦的,是有生老病死的,而人死了以後,又會往生到哪裡?死後的世界是怎麼一回事?你會想要去追求,所以才入門學佛。
又或者是因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很順利,所以就來修行,追求佛法。也有人是因為自己的家人或親朋好友來本門修行,是因這樣的因緣而入門。入門以後,就要理入。不管你是因為家人接引的因緣,還是你自己覺醒要修行,或是因為其他的因緣而入門,一旦入了門,你就要知道該如何修行,要用什麼方法修行,或是你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是明心見性呢?還是只為了修行而修行?
換句話說,理入就是不管你是因什麼原因而入了佛門,入門以後,更重要的,就是要瞭解,什麼是真正的修行,什麼方法才是修行的正法,這就是理入。你要很清楚的知道,也要懂得這個道理。
另一個是行入,因為只知道理入還不夠,只知道方法還不夠,只知道怎麼樣修行還不夠,還必須要真正的行入,真正的真修實證,這叫做行入。
理入和行入,聽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在入門修行之前,應該先要瞭解,修行要如何修,如何才能明心見性。有些修行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只是知道這些名詞,卻不知道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見佛成佛。
所以一定要先瞭解這些修行的真實義以後,再進入祖師的四行觀。

苦難有因 誠心懺悔

第一是「報冤行」,冤是冤枉的冤。很多人在不如意或遭遇挫折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很冤枉,但是他們不瞭解,這種不如意和挫折,都是來自於自己累世的業、現世的業、祖先的業,以及眾生的共業,都是這些因素所構成,所以是有很多原因的。當這些業力現前的時候,你就會遇到挫折,就會有痛苦,如果你不瞭解報冤行,就會怨天尤人。

達摩祖師琉璃法相 

2014年10月1日 星期三

睡禪~~~讓您好眠~~~

睡禪~~~讓您好眠~~~
朋友!您是否有過失眠的經驗,當一個人整天緊張忙碌的工作,
到了晚上又不能入眠的時候,是一件困擾又苦惱的事。
有些人失眠的時候,依靠安眠藥來麻醉神經幫助睡眠,
長年下來,等於是慢性自殺。但我要奉勸服安眠藥習慣的朋友,
除非萬不得已,絕不要輕易服用。如果晚上經常失眠,
請來與我們一起坐禪,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2014/10/9(四)~2014/11/20(四) 每週四晚上7:30~9:00 體驗禪主題 : "睡禪",對失眠的朋友會有很大的幫助哦。

充足睡眠  恢復腦疲勞
當大腦持續處理某個主題而過度使用時,會出現「饜足」的現象。
適時讓大腦得到充分休息,可以補充腦神經細胞消耗掉的能量,並排除堆積的廢物,使大腦恢復功能,達到消除疲勞的目的。
當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體內被消耗的能量物質重新合成,能使經過興奮之後變得疲勞的神經中樞,重新獲得工作能力。
依禪修觀點來看,如何讓腦神經休息,不隨便耗損能量,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不需要用意識時,就把它空掉,藉由禪定讓腦徹底休息。許多人年輕時過份使用腦力,到年老時,腦汁不夠用,便得到老年癡呆症,這就是平時對大腦缺乏保養,未得到充分休息的緣故。

注意事項:請穿著寬鬆衣物並著襪,保持輕鬆愉快心情,勿食過飽

新竹市科園禪修會館
TEL : 03-6669995

圖片來自網路



禪修問答 | 何謂「無生法忍」?

A:按字面上解釋,「無生」是指不起、不作諸行業。「法」指諸法空性,即是「真理」。「忍」俗解為忍耐、堅忍;但在佛家經典中,「忍」字含有「印證」與「任持」之意,即印證實相之理而任持不失,安忍不動。

法忍」者,指安安不動之殊勝智慧,契證「諸法空寂」。「無生法忍」就是不住一切處,其智慧能證究竟空寂實相。
《大智度論》上說:「無生忍,就是連最細微之法都不可得,何況大法!所以稱作無生。如是通達諸法無生無滅,得無生法,不作不起諸行業,就稱為無生法忍」。
修行上所謂的「無生法忍」,是超越了物質、精神的世界。如果這句話用在世法上,就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先考慮到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而不讓它發生糾紛或問題;或是不要讓一些人事物在心裡產生壓力,這是「無生」。
至於已經發生的,要設法去補救,將傷害減到最低、設法去解脫,這是「法忍」。舉凡一切都能在動念之前先想到「無生」、「法忍」,就是將佛法實際運用於生活當中,讓世法圓滿無缺。能做到無生法忍,就能做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主答/悟覺妙天禪師